要安全地使用耳機或耳筒享受音樂

注意音量


「我們的耳朵能夠輕易適應周圍的環境」。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功能。
 
情況就像眼睛調節瞳孔大小以適應環境光暗一樣,耳朵也可以調整對環境聲音的靈敏度。比如說在嘈雜的地鐵裡,它能降低靈敏度讓我們打瞌睡 ,而當我們處於安靜的房間裡,它又可以提高靈敏度使我們連秒針的微小跳動都能聽得到等,我們的耳朵之所以進行這些調節,是為了幫助識別外來刺激並作出適當反應。
 
當聽到突如其來而且非常響亮的聲音時,我們可能會馬上作出反應說:「哇!好嘈聲!」,然後遠離聲音的源頭。如果你去聽音樂會,一打開場館的大門通常都會感到震耳欲聾, 甚至可能會尖叫說「哇!太大聲!」。可是不到一分鐘,你的耳朵就會適應過來,不舒服的感覺也會慢慢消失。
 
除了讓人更能欣賞音樂之外,我們耳朵的靈敏度調節功能其實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功用。我們之所以能夠欣賞音樂,是因為耳朵具有區分大小聲音的能力。試想想有這麼多不同類型、不同範圍的聲音、音量和樂器,可供創作和錄製音樂的材料自然是非常豐富(為了聽眾的耳朵著想,近年不少單位都限制演講者的音量和增加表演期間中場休息的次數)。
 
有些時候,我們自己也「沒有察覺」音量原來太高,聽起來好像「恰到好處」,但事實上可能已經對你的耳膜構成壓力。取決於實際音量和暴露在聲音下的時間長短,甚至在不知不覺地損害我們的聽覺。
 
到底怎樣才算是安全的聆聽音量。聲音就是感覺,並且不同的音樂會有不一定的音色/音量,因此不能將某個既定音量概括為安全水平,但我們可以遵循某些準則來實現安全聆聽。就以乗搭列車時為例,如果車上其他乘客能夠從你的耳機聽到你在聽的音樂,那就代表你把音量調得太高了。
 
在嘈雜的環境中,我們必須把音量調高才能聽到音樂,但當處於安靜的房間裡,即使把耳機音量維持在「恰到好處」的水平,我們也是能夠好好欣賞音樂。因此每次在嘈雜的地方聽音樂,往往會驅使我們調高回放音量。
 
這個時候「耳朵的調整靈敏度」會將以「噪音+提高的聲音」調整「為自己感覺調好的音量」。由於耳朵會進行這種自我調節,所以我們可能已經不知不覺地以達到危險水平的高音量繼續在聽音樂。
 
以經常留意「我們不太容易發現過量的音量」,自己確認正在聆聽的音量,確認現時利用的播放器是否適當自己聽音樂的環境,甚至推測朋友們都聆聽音量等,慢慢地關心音量,有助於降低聽力受損的風險。